近年來,人工智能(AI)作為前沿科技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增強國家競爭力方面的重要性愈發突顯。2024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進一步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途徑,為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和培養人工智能后備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但也要看到,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僅靠教育工作者是不夠的,還需要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在中小學,尤其是非一線城市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依然發展緩慢。筆者之一作為從事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工作20多年的教師,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
一是資金投入較大。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育經費相對緊張,學校很難拿出大量資金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場地建設、設施設備、資源耗材、師資聘用和培訓等。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的耗材、設備(如機器人)價格較高且使用過程中需要維修,孩子去外地參加培訓、比賽等產生的相關費用也比較多,很多家庭經濟上承受不了。
二是師資力量欠缺。人工智能教育對教師專業性要求比較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方面的專業教師欠缺,其他教師普遍缺乏系統的人工智能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數字素養不足,很難勝任相關教學工作。
三是培訓機會較少。目前針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師的專業培訓相對較少,培訓內容不夠。很多培訓只是簡單介紹算法的概念,沒有算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案例,造成了以理論講解為主、實踐操作環節少的現狀。同時,培訓時間比較集中,不能兼顧教師的日常教學安排。培訓后的消化時間不足,參加培訓的教師實際操作能力提升不夠。
四是課程資源不足。中小學沒有統一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學校也沒有能力編撰相關的校本課程。即使學校有人工智能方面的社團,所用教材大多也是外聘機構自己逐課設計,不系統、不完善。與其他科目相比,網上搜索到的面向學生人工智能教育的網絡課程資源也少見,偶爾找到也很難成系列。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發展,建議更多一線科技工作者發揮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創新科普內容和形式,為更多中小學生提供更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教育。
首先,一線科技工作者可以走進校園參與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因政策上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允許外聘專業人才參與其中,科技工作者可以通過社團活動,讓孩子們在課后延時服務期間學習人工智能。科技工作者還可以與學校配合,設計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競賽,如創意人工智能應用設計比賽,智能程序及算法設計、智能定位挑戰賽等,通過這些比賽使學校人工智能教育由理論講述走向實踐操作。這樣孩子們既接受了人工智能教育,還不會耽誤其他科目的學習,老師和家長都容易接受。
其次,一線科技工作者可以進行專題系列講座。建議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相關部門組織的科普活動,積極接受科技館、教育廳(局)及學校的聘請,擔任中小學生的導師,走進校園進行人工智能科普專題系列講座。科技工作者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做好講座課程計劃,為孩子們由淺入深地講述人工智能發展變革,讓孩子們對人工智能的用途有更直觀的認識,激發學習人工智能的興趣。同時,學校也應積極配合,安排課表,讓每個孩子都受益其中。
再次,一線科技工作者可以提供機會讓孩子們走進科研機構、科技部門等。科普設備不可能全部搬進校園,在中小學校也難以深切感受科研氛圍,因此不妨讓孩子們走出校園,到科研機構或科技部門等參觀、感知、體驗、實踐。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工作者要精心準備,做孩子們的講解員,幫孩子們答疑解惑,以提升科普效果。尤其需要建議的是,來自北京、上海等科研資源豐富城市的一線科技工作者要多給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中小學學生提供機會。
當然,一線科技工作者面向孩子們進行人工智能科普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需要其所在單位和全社會提供支持。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新聞宣傳讓全社會認識到,給中小學生做科普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時,深入淺出地做好人工智能科普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簡單,更不是“小兒科”,需要科技工作者既掌握豐富的前沿科技知識,也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
其次,要推出相應的激勵措施。社會、單位和學校可以通過頒發榮譽證書等形式,對在科普中表現優秀的科技工作者進行精神激勵,可以通過設立專項獎金的形式給積極參與科普的科技工作者物質獎勵,還可以探索將參加校園科普活動作為職稱評審的加分項,以進一步解除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后顧之憂。
再次,要提供有力的支撐條件。比如,要保證時間安排,科技工作者與學校對接確定科普時間后,單位要盡量保證其他工作非必要不干擾,確保其有時間準備和開展科普。另外,科技工作者所在單位也要為科技工作者帶領學生進單位參觀、制作科普資料等方面提供便利。
毫無疑問,促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展能有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信息素養,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基,也能促進教育模式的變革,加強信息科技與其他科目教學的整合,助力科技人才的階梯式發展。
展望未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任重道遠。誠懇期望一線科技工作者多走進校園,多做人工智能科普工作,助力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以實現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讓更多學生受益科技教育紅利。■
(作者張鋒單位為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智源小學,張明偉單位為中國科學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