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ie0k"></ul>
  • <ul id="8ie0k"><acronym id="8ie0k"></acronym></ul>
  • 作者:鐘定勝 來源: 發布時間:2025-3-1 10:12:34
    學術成果評價與業績考核中的可能誤區與測不準現象

      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從長時間尺度和宏觀角度來說,學術成果的水平與期刊影響因子、論文引用率之間往往遵循這樣一個邏輯因果關系:先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然后在該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能夠得到更多的高水平成果和拓展式或應用型成果,由此最終呈現出最初的高水平成果往往發表在更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和具有更高引用率之類的文獻計量結果。這個長時間尺度上的邏輯關系,才是高水平學術成果與影響因子和引用率之間的真正因果關系;而不是因為有了很多的論文發表和引用率,該學者或該學術成果就是高水平的。

      時至今日,在流水線式的論文生產浪潮中,海量發表論文的科研人員屢見不鮮。但在人類知識庫體系中,卻從未有學者是因為發表了海量普通水平的成果而進入該知識庫體系中的最高學術殿堂的。

      上述現象與規律說明,在學術成果評價與業績考核中要切忌一個可能的誤區:不能顛倒因果關系,把各類文獻計量方面的數據結果當成評判學術成果水平和價值高低的最核心評價指標,把提高影響因子和引用率當成推動科學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最重要抓手,把這種天然具有較大方差與不確定性的長周期性的統計指標當成日常學術管理中評價學者學術成果價值和科研業績的標尺,從而不斷推動學術界追逐各類文獻計量數據指標,如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引用率等。

      這種做法很容易導致原本只在大體上有效的影響因子和引用率等事后評價指標,由于被過度故意追逐甚至刻意編造而失效。上述現象,可稱為一種由于功利性人為因素的過度介入(主要指考評機制,尤其是短期化的考評機制)和因果關系的顛倒導致的學術成果評價與科研業績考核的測不準現象。

      “把大量論文發表和高引用率本身當作高水平研究的標志”這一誤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推動的。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學者們往往被迫追逐各類文獻計量指標,如論文發表數量、期刊影響因子和論文引用率等,導致對學術成果的評價變得膚淺、功利化和機械化。

      影響因子和引用率作為文獻計量的重要指標,固然應在學術評價中占據某種重要位置。然而,將這兩者視為評價學術成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標準,實際上是對科學研究的嚴重誤解。

      首先,影響因子的計算是基于期刊在特定時間內所發表論文的引用情況,雖然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影響力,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單篇論文的學術價值。

      其次,引用率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成果在學術界的認可程度,但也受到許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如研究領域的熱度、學術圈的互動以及“慕強”式討好現象等。

      因此,單純依賴這些指標進行學術成果的評價,不僅會導致對學術價值的片面理解,還可能使一些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被忽視,甚至助長互相請托式引用等不良現象的滋生,進而導致這些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的效果弱化甚至失效。

      學術成果在期刊上的發表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需要明確一個問題——期刊并不等同于科學,期刊只是科學交流的一個重要渠道,而非科學本身。一方面,許多在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未必具備真正的學術價值,甚至可能存在錯誤或巨大瑕疵;另一方面,許多沒有或尚未在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也有可能蘊含非常深刻的見解與學術價值。

      遺憾的是,在現有學術考評機制的推動下,發表論文似乎已成為科研成果的唯一標志,甚至常常直接決定研究人員的職業收入和前途。這種評價方法的流行,不僅會使學者群體的科研方向出現異化,而且會反過來促使期刊的平庸化和功利化現象愈發嚴重。在這種氛圍下,不少期刊為了追求影響因子,往往傾向于接受那些符合現有學術熱點的研究,而對挑戰傳統理論或提出新觀念的研究采取回避態度,甚至連送審機會都不愿給予,更遑論組織高層次的評審專家對其進行深入審查。這種現象不僅會限制學術創新的空間,也會使許多具有潛在價值的研究難以獲得應有的關注和認可。

      功利化的考評機制不僅會導致學術研究的同質化,還會使研究者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傾向于那些探索智力難度較低、容易取得成果的方向。這導致依托實驗器材工具的試驗觀察式論文海量發表,而需要深度思考和帶有機理挑戰性質的論文變得鮮見,即使有也難以引起重視甚至發表。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術創新,導致學術界的研究趨于可以快速出結果但實質平庸的領域。為了獲得更高的業績評價,許多研究者不得不迎合當前的學術熱點,或主動或被動地遠離科學探索的真正目的與意義。

      更為嚴重的是,在短期考評機制的壓力下,部分學者可能選擇數據造假或結果夸大的方式以獲得更高的評價。這種行為不僅損害學術誠信,也會極大地影響科學研究的質量與可信度。長此以往,這種短期化的考評機制會使研究者陷入“論文生產流水線”的怪圈,導致學術創新能力和研究深度下降,還可能會使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淹沒在大量的平庸之作中,導致看得懂需要深度思考的高智力學術成果的學者越來越少。這樣只會加劇學術界的保守化,使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創新和創造變得愈發困難。

      面對這些可能會不斷發生的問題,學術界亟須對現行學術評價體系進行反思與改革。

      首先,學術成果的評價不應僅依賴于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期刊影響因子,而應綜合考慮研究的原創性、深度和長期影響。學術界應當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既包括定量指標,也要重視定性評價。定量化評價指標要盡量從長時間尺度進行評價,短時間尺度的定量化評價應僅作為參考依據,從多個角度和層面鼓勵創新與探索。

      其次,學術業績評價的周期不應過于短期化,研究者需要足夠時間進行深入探索與思考。評價機制的設計應當鼓勵長遠的學術追求,而非短期的業績追逐。只有在一個寬松的學術環境中,研究者才能大膽嘗試、勇于創新,推動科學的真正進步。

      最后,學術界還應加強對期刊的監管與引導,鼓勵期刊接納更多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研究成果。通過建立合理的審稿標準與激勵機制,提高對非共識性成果的寬容度,促使期刊在維護學術質量的同時,積極推動學術探索。

      綜上所述,學術成果評價與業績考核中的可能誤區與測不準現象,源于對因果關系的顛倒、功利化的考評機制以及對期刊發表的過度依賴。要解決這些問題,學術界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改革,建立一個更加合理、公正、耐心和長時間尺度的學術評價體系,以推動科學研究的真正進步與創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學術道路上走得更遠,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作者系江蘇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12月刊 觀點)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无码| 欧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色欲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2022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18| 91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精品欧洲videos|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51精品视频免费国产专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杨幂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亚州日韩精品专区久久久|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看3|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99精品久久精品|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