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2”工程指揮部業務負責人戴中溶: |
|
紅色科學家的傳奇一生 |
|
1988年,中國科學院陜西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前身)承擔的“長波授時臺系統的建立”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將我國的授時精度由毫秒量級提高至微秒量級,使我國授時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作為長波授時系統工程指揮部業務負責人,獎勵證書上戴中溶的名字位列第二。
戴中溶的一生可謂傳奇而又精彩:他是技術卓越的通信專家,也是潛伏敵營的紅色特工;他是開國大典的幕后英雄,也是抗美援朝的背后功臣;他是中國半導體事業的元老,也是我國授時事業的先驅。
戴中溶生于上海嘉定,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是錢學森的校友。1934年大學畢業后,戴中溶被分配到部隊,擔任電訊科科長。由于看到了國民黨內部的腐敗,接觸到了革命思想,戴中溶成為了一名中共地下黨員。
在黨組織的指導下,戴中溶堅守崗位,源源不斷地向延安輸送機密情報。1949年8月,在組織的安排下,戴中溶被分配到中央軍委三局任電信總局第一電機修配廠副廠長,1950年3月起任中央軍委通信部器材處副處長、處長。
設計開國大典升旗裝置
新中國成立前夕,戴中溶接到一項重要任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研制電控升旗裝置,保證轉動電鈕后,第一面五星紅旗準確無誤地升到旗桿頂端。
接到任務后,戴中溶與同事們經過日夜研究,最終設計出一套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后,國旗升到頂端并自動停止。
方案設計好后,技術團隊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旗桿的高度問題。經多方尋找,技術團隊才在自來水廠找到4根不同直徑的水管,一根套一根地焊接在一起。旗桿高達22.5米,加上技術團隊設計的電動升旗裝置,能保證國歌奏畢,國旗正好升到旗桿頂端。
1949年9月30日中午,安裝施工工作完成,現場調試一切正常。但當天晚上,技術團隊在最后一次調試中出現意外,試驗旗到旗桿頂端后沒有停止,而是被絞進旗桿里。戴中溶與同事們立刻檢修并反復試驗,直到凌晨。
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隨著升旗電鈕轉動,只見五星紅旗伴隨著響亮的國歌徐徐升起、高高飄揚,在國歌演奏結束的一刻分毫不差地穩穩升到旗桿頂端。
據戴中溶之子戴經安回憶,開國大典結束后,戴中溶向他講述了研制電控升旗裝置的故事,但后來報紙上刊登的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背后的研發人員名單中并沒有父親的名字。戴中溶對此事并不在意,仍舊保持著從事隱蔽戰線工作時留下的默默做事不張揚的工作作風。
抗美援朝期間,戴中溶奉命負責改裝電信器材裝備志愿軍。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校軍銜。
主持長波授時系統建設
上世紀70年代初,為滿足空間技術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需要,國家決定啟動長波授時系統工程(“3262”工程)建設工作。
同短波相比,無線電長波信號穩定性好、抗干擾能力強,授時精度比短波高3個數量級,但技術復雜度也更高,美國和蘇聯也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建設長波授時系統的。蘇聯曾提議同我國共建長波授時導航系統,但我國領導人認為授時系統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
缺乏參考資料,中國能不能搞起來?錢學森在方案論證會上的講話鼓舞了大家,他說:“‘3262’工程不光是科委的需要,不光對尖端技術重要,而且與我國自然科學,乃至整個科學的發展,都有關系。”
就這樣,同研制“兩彈一星”一樣,來自中國科學院、電子工業部等全國幾十家科研單位的上千名科學家、技術工人如潮水般再一次涌向陜西蒲城。這一次,通過自力更生,他們在距離短波授時臺不遠處建設了一座頗為壯觀的地下4層發播機房,深達25米,與地面宏大的天線系統一起,構建了長波授時系統。
1972年,任中國科學院二局副局長的戴中溶,在63歲時接下了主持建設長波授時系統的重任。他技術精湛、為人和善,年輕人都稱呼他“老戴”。也許是在隱蔽戰線工作中形成的風格,老戴做事從不張揚、不計名利,令人欽佩。
“3262”工程技術復雜,無資料可借鑒,又缺乏建設經驗,難度相當高。戴中溶作為“3262”工程指揮部業務負責人,會同有關單位經過認真調查、試驗,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程總體方案。
方案確定后,項目組一邊研究,一邊設計加工。在各級領導、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長波授時臺竣工,開始以全功率試驗發播長波授時信號。1984年,長波授時臺彩車參加了國慶35周年游行,彩車上寫了幾個大字——同步精度百萬分之一秒。
整個“3262”工程,大到發射機、天線,小到二極管、電容,完全依靠我國科技工作者獨立自主研制完成。長波授時臺試播以來,在經濟建設和國防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多次承擔軍工項目的授時任務,也為人造衛星動力測地系統提供了可靠的時間保證。長波授時臺的建成,推動我國在原子時頻技術、低頻發射技術、接收監測技術與低頻電波傳播研究等方面的科技進步與發展,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大大促進了我國時頻科學發展。
1986年6月,戴中溶與部分專家代表來到陜西蒲城,在長波授時臺前合影留念。戴中溶內心激動不已,學生時代的科技報國理想終于得到了圓滿的詮釋。
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授時人繼承戴中溶等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先后建成短波、長波、低頻時碼、電話、網絡以及通信衛星等授時系統,為我國通信、電力、交通、測繪、航空航天、國防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時服務,基本滿足了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需求。
2007年5月11日,戴中溶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享年98歲。
在戴中溶的革命生涯中,他歷經艱險和曲折,矢志不渝堅信共產主義,忠誠于黨的革命事業,無論是在黨外還是黨內,都嚴格按照黨組織要求工作,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顧全大局、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為人正直、謙虛謹慎、堅持原則、清正廉潔,工作嚴謹、作風扎實,具備出色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深受廣大群眾愛戴。他是知識分子投身于革命和科技事業的典范。■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10月刊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