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ie0k"></ul>
  • <ul id="8ie0k"><acronym id="8ie0k"></acronym></ul>
  • 作者:記者 張晴丹 來源: 發布時間:2024-9-14 21:28:42
    李玉:以科技鑄就食用菌致富夢

      有一位非常“接地氣”的科研工作者,與食用菌打了40多年交道,被農民親切稱為“蘑菇院士”。他就是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

      菌物研究是刻在李玉骨子里的事業。他常年奔走在大山里、躬耕于田地間,身先士卒為上萬貧困戶出一條新的致富路。他幾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撲在食用菌研究領域,為推動中國食用菌產業和菌物學科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耄耋之年,李玉仍然心系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奔赴全國各地,踐行科技報國的初心,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接過“接力棒” 全力加速

     

      李玉與食用菌結下不解之緣是在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和研究生考試后,李玉考取了吉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師從中國著名菌物學家周宗璜。

      周宗璜將李玉領進了食用菌大門,并教他如何做相關研究,正是在老師的影響下,李玉開始關注黏菌研究。然而,彼時中國的菌物研究起步晚,遠落后于國外。全世界發現了500多種黏菌,卻沒有一種是由中國人命名的。

      李玉畢業時,70多歲的周宗璜病危,臨終時他囑咐李玉:“中國這個類群的研究不能沒有人,你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下去。”李玉暗下決心,絕不讓老師失望。

      接過“接力棒”的李玉,畢業后留校任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猶如上了發條的機器。為摸清菌物“家底”,他帶著學生跑遍全國各地調查菌物資源,對這些資源開展收集和保存等基礎研究,建成了高水平的菌物標本館和種質資源庫,庫藏6.1萬份標本與菌株,為我國菌類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李玉是第一個為黏菌新種命名的中國人,也是我國第一個對黏菌屬、科、目級進行系統分類的科研人員,填補了我國在黏菌研究領域的空白。他收集的黏菌有400多種,占世界已知種的2/3。他還帶領團隊制作出占全球98%以上的黏菌分子生物學標本。

      李玉將40余年的知識積淀匯編整理,出版了《中國團毛菌目黏菌》《中國真菌志——香菇卷》《中國真菌志——黏菌卷》等書,為菌物資源研究、保育、收藏和利用作出突出貢獻。由他一手創辦的期刊《菌物研究》也成了核心期刊。

      在李玉與菌物研究人員數十年的拼搏下,中國菌物科學研究從落后逐漸向世界前沿靠攏,而且影響力越來越大。

     

    重視學科發展 培養“接力者”

     

      在李玉心中,一直深埋著一個科技報國夢。

      1978年,中國食用菌產量僅5.7萬噸,而到2018年,產量已經達到4000萬噸,40年間產量增長了700倍,這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在食用菌產量上保持世界領先,占全世界80%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食用菌大國。

      “雖然產量世界第一,但我國并不是食用菌強國。我們在很多方面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或者研究起步較早的國家。”李玉想盡快補齊短板。

      在菌物科學研究方面,中國要想進入世界前列、由大變強,還需要更多“接力者”不斷進行創新。于是,李玉創建了菌物學、菌類作物二級學科,設立了我國首個應用生物科學(菌物方向)本科專業。2019年,他又推動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正式列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成為我國首個菌物類本科專業。

      經過多年積累,李玉已經構建起國內第一個從�?�、本科至碩士、博士、博士后的較為完整的菌物人才培養體系。

      李玉治學嚴謹,他希望所有學生都能深入基層,到實踐中去,因為生產一線才最能檢驗真本事。他常對學生說:“咱們一人一張犁杖、一顆種子、一堆糞、一塊地,大家一起種,誰能種出高產,誰才是真能耐。”

      30多年來,李玉帶領的團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菌物研究科研團隊,在食用菌領域培育出50多個品種,6個通過國審。他培養出上百名碩士和博士,其中不乏精英骨干,在食用菌產業發光發熱。

     

    領“菌”致富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李玉是非常“接地氣”的科學家,因為他最喜歡到農民身邊幫大家找掙錢的路子。

      在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因當地海拔較高,全年有效積溫不夠莊稼生長,而且無霜期很短,不到100天,所以種什么都不長。如何才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當地政府、農業科技人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菌類作物有‘五不爭’的特點,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更不與其他爭資源,而且什么時間種都可以。”李玉說。

      基于此,李玉給黃松甸鎮開出了一個“藥方”。“不要再強調低溫冷害,我們要把冷和低溫變成一種適合某些作物生長的‘優勢’,可以種木耳等優勢資源。”

      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山間林木上獨有的木耳能夠“搬”到大田里。李玉要來一塊地做起了示范,引入自己研究的品種和技術,讓農民心服口服。在他的帶領下,當地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種木耳的大部隊,30年摸爬滾打下來,黃松甸鎮已從原來的不毛之地變成全國聞名的黑木耳之鄉。

      當地農民已經靠黑木耳完全脫貧致富。一些農民還走出本鄉本土,到其他省份當起了農民技術員,例如貴州就有20多名來自黃松甸鎮的技術員,幫當地農民種黑木耳。

      這么好的致富路子,應當分享至全國。于是,李玉提出了“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的發展策略。在國家級貧困縣中,有400多個將食用菌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選擇,陜西省柞水縣便是其中一個成功典范。

      2017年,李玉帶著自主選育的5個黑木耳品種到柞水縣開展科技扶貧行動。他親自給當地農技人員和農民授課,手把手傳授栽培技術,和當地農民一起推進食用菌產業化。柞水縣僅用兩年時間便脫貧摘帽。

      自2012年我國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開始,李玉團隊深入全國40多個貧困地區,建立了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家,幫扶800多個村,讓上萬貧困戶靠種植食用菌實現脫貧。2021年,李玉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李玉的科技報國夢并未就此畫上句號。“要把中國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不能躺在原有的功勞簿上,應該繼續創新,不斷推出新的成果,為科學研究作出新的貢獻。”■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6月刊 封面)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www.国产精品.com|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首页|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软件| 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拍拍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97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国产精品吹潮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我们这里只有精品国产4|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国产精品白丝AV嫩草影院| 亚洲情侣偷拍精品|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三级午夜电影| 精品人成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