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人工智能成為熱點話題。“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近年來,從大語言模型ChatGPT,到人工智能視頻生成模型Sora,各類人工智能大模型處于迅猛發展之中,全球眾多高科技企業紛紛投身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大模型成為當下最大的焦點,代表著人工智能的未來走向。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現,為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大大提升了人工智能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面對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人工智能領域最受關注的技術領域,大模型技術的每一次迭代,都意味著各國競爭形勢的變化。每個國家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主權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為此,首先要制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系統地推動我國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并保持對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戰場”的持續投入。除了繼續攻關人工智能芯片之外,還要研制支撐通用大模型訓練的超級計算機,聚合我國的超算能力,為大模型預訓練提供算力支撐。
大模型的發展也要“兩條腿走路”。除了通用基礎大模型,我國還需要多個能滿足不同場景需求的專用大模型。我們要面向市場需求,通過場景應用,發揮大模型技術的能力,探索一條特色化的大模型發展之路。
本期封面文章圍繞人工智能時代面臨的挑戰,集納了近期多位院士專家關于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思考,為我國人工智能未來發展和路徑選擇提供了有益參考。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4年4月刊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