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ie0k"></ul>
  • <ul id="8ie0k"><acronym id="8ie0k"></acronym></ul>
  • 作者:記者 馮麗妃 來源: 發布時間:2023-9-8 16:53:29
    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糧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本科生錄取通知書吸睛無數——7顆金色大豆組成的“北斗七星”,讓人怦然心動。

      這些“金豆子”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的耐鹽堿大豆,也是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的重要成果之一。

      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科學院考察時強調,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中國科學院2021年7月啟動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工程”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正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兵團作戰體系”。它發揮了中國科學院的體系化建制化優勢,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使命,集結了中國科學院內34家研究所和院外89家單位,組成了一支會聚各專業1400余名科學家的“集團軍”,旨在用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糧倉”。

      如今,這場科技會戰已有兩年,“黑土糧倉”進展如何?承載了哪些“高精尖”技術?如何發揮建制化優勢破解棘手問題?記者走進該專項牽頭單位——東北地理所了解相關進展。

     

    “高精尖”牽引現代農業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做強這塊“芯片”是“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的重要目標之一。

      國科大本科生錄取通知書中的7顆“金豆”蘊含著前沿農業技術。東北地理所的科學家從2000多份在鹽堿地種植的大豆種質資源中篩選出10多份具有高耐鹽堿性的大豆品種,通過鑒定其中的優質基因并按需“組合”,培育出耐鹽堿大豆新品種“東生118”。該品種在土壤pH值9.0的重度鹽堿地上產量可達150公斤,超過當前我國普通耕地約130公斤的平均畝產。

      “分子設計育種的最大特點是每一個基因的功能都非常清晰,了解這些功能后就可以像裝配汽車一樣,實現加速育種。”該種質資源培育者、東北地理所研究員馮獻忠說,它讓原本需要8到10年才能培育一顆種子的過程大幅縮短。

      我國大豆產量長期不足,近年來對外依存度高達85%。馮獻忠團隊希望選育出更多優質的大豆種質資源,增加邊際土地利用率,深挖我國大豆良種增產潛力,努力提升我國大豆自給率。

      自2012年加入東北地理所以來,馮獻忠團隊已經建成國內最大的大豆突變基因體庫,擁有超過40萬份大豆突變種質材料。“一顆大豆有6萬個基因,如果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每個基因變異的功能,就能根據每個區域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因地制宜培育大豆種子。”他說。

      目前作物育種已經歷三個階段:1.0時代的傳統雜交育種、2.0時代的分子標記育種以及3.0時代的分子設計育種。馮獻忠團隊提出以“計算育種”為標志的新育種理念,推動育種技術向4.0時代進軍。

      “我們的育種試驗地是有限的,未來或許可以實現到計算機里‘育種’。”馮獻忠解釋說,“比如在計算機上利用不同算法實現大豆優異基因的相互聚合,了解原本相互拮抗的基因在哪些位點可以聚合、哪些變異可以更好地目標性聚合。”

      該團隊正在東北地理所搭建一個能夠在不同光譜下觀察作物生長的表型組平臺,讓一個基因在作物生長過程每個階段呈現的功能“纖毫畢見”。他們還與浙江省之江實驗室合作,嘗試將大豆育種中每個基因突變發揮的潛在作用在超級計算機上跑一遍,希望將目前育種中的“試驗選優”替代為“計算選優”。

      “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能發芽。”民間順口溜道出了黑土的肥沃。珍貴如大熊貓的東北黑土地,卻正在變薄、變瘦、變硬,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退化趨勢。

      為“把脈問診”黑土地,兩年來,專項構建了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相結合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開發了“‘黑土糧倉’一地一策”應用平臺,用戶打開手機應用程序,黑土保護利用的全生長周期策略一目了然。

      會戰團隊還解釋了黑土被侵蝕的一個關鍵過程——溝道侵蝕。“東北大平原看上去一馬平川,但實際地形多為漫川漫崗,幾大山脈與平原的過渡區域易形成水蝕風侵造成的侵蝕溝,這是黑土地退化的一種表現,如不盡快治理會嚴重影響糧食產能。”“黑土糧倉”先導專項總工程師、東北地理所研究員賈仲君說。

      研究人員通過野外實際測定和高分辨率遙感空間調查,首次得出黑土區侵蝕溝有49.6萬條,摸清了黑土侵蝕溝的空間分布與演化趨勢。同時,通過對黑土地土壤性質、作物生長狀況等進行全方位監測,研究人員創建了由“地理學+大數據+現代農業”集成的“全域定制模式”,全方位保衛“黑土糧倉”。

      “國家下定決心保護黑土地,作為‘國家隊’‘國家人’,我們要提供關鍵技術做好‘國家事’。”賈仲君說。

     

    “一盤棋”應對關鍵挑戰

     

      “在利用中保護,這是黑土地保護最關鍵、最具挑戰性的科技任務。”“黑土糧倉”先導專項總指揮、東北地理所所長姜明說。

      “黑土糧倉”作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年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4。但自20世紀初人口大規模遷徙和大范圍土地墾殖以來,東北黑土區農業開發利用強度持續上升,黑土表層平均每年流失約0.3毫米,土壤有機質也在逐年遞減。然而,我國人多地少,這意味著不能采取發達國家休耕的方式保護黑土地。

      針對這一棘手問題,專項規劃了退化阻控、健康培育、生物驅動、智能農機、天空地感知、全域定制六大攻關任務,在齊齊哈爾、大河灣、大安、長春、沈陽、海倫、三江設立了七大萬畝示范區,形成科技支撐“一盤棋”,為“用好養好”黑土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在此基礎上,會戰團隊研發了“梨樹模式2.0”“龍江模式”“三江模式”“大河灣模式”“大安模式”等不同的農業耕作種植模式,將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種植綠肥、種養結合等措施結合在一起,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機農藝融合新體系,讓新技術在最適合的區域落地。

      “針對每個示范區黑土保護與糧食產能提升的難點或卡點,不同模式有著不同的‘定制化’解決方案。”“黑土糧倉”先導專項辦公室負責人、東北地理所科研計劃處處長李祿軍介紹。

      單以秸稈還田為例,“梨樹模式”采用“蓋被子”方法,將秸稈覆蓋在地表還田,可蓄水保墑,減少對薄層黑土地耕作層的擾動;“龍江模式”將秸稈粉碎后混入土壤中,有助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有機質,以增加土壤透氣性和透水性,更好地為作物提供營養;“三江模式”則主要采用秸稈深埋法,這有利于改良該區域常見的土質較黏的白漿土,促進作物根系生長。

      據介紹,攻堅團隊已經解決了不同模式黑土地保護的關鍵技術瓶頸、區域適宜性評價、操作規程制定等相關問題。“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能夠把黑土地利用好、把退化的黑土改良好。”賈仲君說。

      “一個項目通常包括開創上升期、爬坡攻堅期、發展穩定期和成熟期,現在我們取得的成效顯著,但仍處于關鍵的爬坡攻堅階段。”他同時表示。

      據介紹,組成“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集團軍”的主體中,青年骨干占70%以上。會戰為我國農業科技培養了一批中堅力量。隨著會戰走向深水區,東北地理所吸引了一批年輕有為的科研力量加入,短短幾年間,所內新增科技人才43人、招聘特別研究助理70余人。

      “東北黑土地是國家重大需求的集中體現之一,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10年來,東北地理所已經成為開展農業研究最好的一個地方。在這里,喜歡農業的人可以把國家需求和自己的科研理想完美結合。”賈仲君說。

     

    “建制化”賦能發展

     

      2021年3月,中國科學院與吉林省聯合上報“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方案。2021年7月,中國科學院聯合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

      攻堅隊伍由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直接“掛帥”,擔任總指揮;副院長張濤擔任副總指揮。

      侯建國要求科技會戰團隊“力爭取得更多‘用得上、有影響、留得下、推得開’的科技成果,為支撐黑土地永續利用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為實現目標,專項在組織機制上進行了創新——首次在非軍工專項中啟用總指揮、總工程師“兩總制”。總指揮是專項第一負責人,總工程師則專門負責專項的學術和技術路線。項目還設立了科學總顧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佳寶進行嚴格的科學把關和指導。

      同時,專項下設13個任務,包括6個科技攻關任務和7個萬畝示范區,并組建了總體組。總體組又下設學術與技術、示范推廣、數據及智能管控系統3個分組,每年都要梳理階段性進展。

      作為專項牽頭單位,東北地理所承擔專項日程管理與各項目考評等任務。“每年都會開展項目年終考核與動態調整工作,一旦出現未完成目標、排名墊底等情況,相關任務經費會被調減,或者相關任務被整合到其他課題,甚至更換負責人。”李祿軍說。

      示范區作為承接技術集成的實體,肩上的擔子不輕。一個示范區有沒有采用研發的新技術、技術如何落地、落地效果如何,最終都需要向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求證。

      為實現農業技術示范推廣,過去一年,姜明帶領專項團隊幾乎每個月都在出差,與30多個地方政府達成了合作推廣協議。

      “這都不算壓力,關鍵是院黨組統籌規劃、國家使命導向下的體系化建制化攻關取得了重要進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認可,技術成果老百姓愿意用,因為這能幫他們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姜明說。

      伴隨著專項實施進入第三個年頭,姜明醞釀提出組織整個專項13個項目的技術骨干做一次“拉練”,實地走訪每個項目示范區,通過“打擂臺”的方式,實時跟進示范區的需求,推動新技術落地。

      “先進技術無論多么‘高大上’,都必須兼具實用性和前瞻性,完成當前糧食安全保障的國家使命,保障生存力發展,服務農業強國建設目標。”他說。

      上世紀中國科學院組織的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使我國糧食增產500億斤。在我國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在新時代啟動的這一場農業科技攻關戰役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與幾十年前提高中低產田產能相比,提升本身就肥沃的黑土地的產能顯然并不容易。“更難的是,如何改變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耕作習慣,緊密契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快速推廣過去兩年‘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已形成的保護技術與模式。”姜明說。

      令人振奮的是,中國科學院通過與國家相關部門緊密合作,選派了一批優秀科研骨干下沉基層一線擔任科技副職,與地方農業部門緊密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梨樹縣擔任科技副縣長的東北地理所高級工程師敖曼對此深有體會:“過去3年來,‘梨樹模式2.0’保護性耕作模式每年推廣面積增加1000萬畝,2022年已達3050萬畝,‘十四五’末預計達到4000萬畝。”

      “黑土地保護與利用不僅是當下端牢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重要發力點,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內容。接下來,我們將在中國科學院黨組統籌指導下,持續開展集中攻關,為用好、養好黑土地提供更好的系統解決方案,推動我國糧食產能邁上新臺階,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發揮中國科學院力量。”姜明說。■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3年8月刊 封面)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 色妞妞www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久小说| 国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国产精品毛片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欧洲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400部o|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国产精品九九久久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久久精品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97| laowang在线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柚木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99re5在线精品视频热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亚洲第一永久AV网站久久精品男人的天堂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