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這比2015年的調查結果提高了不少,但整體來說,仍然不高,科學傳播的工作任重道遠。
就我所在的生態領域而言,近年來中央比較重視,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但真正實施起來,非常困難。有很多高污染的工廠、企業的人覺得,“我就排這一點污水,有啥了不起的?”被叫停之后,他們痛恨那些來督導的專家、官員。有時并不是他們黑心,而是沒有生態保護的概念,不了解生態破壞的危害,科學素養不高。生態領域的問題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迫切需要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對于普通公眾來說,他們對科技發展并不是不關心,媒體應呈現多種形式、多個學科領域的內容供他們了解。當前,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明星八卦、夸張搞怪的信息,并不是說不能有這些,而是不能讓這些信息成為主流。與這些信息比起來,科技新聞非常少,這種局面應該被打破。“雙十評選”是個有代表性的活動,入選的都是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與成果,讓人們了解和認識這些非常必要。
在科研工作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關于學科前沿的問題和項目,在專業委員會上討論很容易通過,可一到了行政層面,就會受到許多阻力。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干部,并非專業出身,對專業問題把握不準。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評選和傳播,能夠讓他們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研究內容和科技發展趨勢,能夠增加他們對科研項目的信心,反過來,也能推進前沿問題與項目的發展。
每次拿到“雙十評選”的材料后,我都會拿到博士生的課堂上去,讓學生們來討論這些成果進展,也就哪些成果應該入選提出意見看法,最后我再做總結。這些材料給博士生們提供了很好的課外教材,讓青年學生了解到,哪些東西是大家關心的,是對科技發展更重要的,相信這對他們自己做研究有一定幫助。
建議今后“雙十評選”擴大選票范圍,不要局限于兩院院士,可以多吸納青年科研工作者、青年學生參與進來。同時,公布、傳播的內容可以更通俗一些,讓更多的人能看懂,普及面更寬。■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1年2月增刊 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