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ie0k"></ul>
  • <ul id="8ie0k"><acronym id="8ie0k"></acronym></ul>
  • 作者:記者 張思瑋 來源: 發布時間:2020-9-13 6:37:43
    劈波斬浪 問道滄海
    ——記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

       如果把大海比作一個蔚藍色的舞臺,科考船就是永葆青春的劇團。科學家是這個舞臺的主角,船長、輪機長、船員、工程技術人員等也是這個劇團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通過默契配合,展現出絕倫的才藝,最終演繹出一幕幕海洋科考的磅礴劇情。

       從第一代“金星”號到第二代“科學一號”,再到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歷經70年的風吹雨打、潮起潮落,幾代中國科學院海洋科考人秉承科學報國之志,懷揣探秘海洋之心,以對科學問題孜孜以求的態度,不畏風浪不懼險阻,乘風破浪耕海探洋。

     

    起航 從淺海走向大洋

     

       海洋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現場觀測是最基本的手段,海洋科學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離不開海洋科學觀測的助力。而要進行海洋觀測,自然離不開海洋科學考察船。

       海洋科學考察船是專門從事海洋科學調查的船只,是運載海洋科學工作者親臨現場、應用專門儀器設備直接觀察海洋、采集樣品和研究海洋的工具,也是進行海洋資源與環境調查和科學探測的海上流動試驗平臺,是人類探索認知海洋的基本載體。

       1957年,我國第一艘專業海洋調查船——“金星”號投入使用,進行了我國第一次渤海及北黃海西部海洋綜合調查。1958年,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所前身)為骨干力量,組織了首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曾呈奎任副組長、毛漢禮任技術指導組組長,揭開了我國海洋考察研究嶄新的一頁。1980年,排水量3324噸的現代化海洋科考船“科學一號”下水,在那個時代,這艘現代化海洋科考船的下水給我國海洋科學考察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

       “科學一號”擁有10個實驗室,可以進行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物理海洋、氣象學、化學、生物學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全面調查。服役36年,它成為中國海洋科學考察的主要船只,航跡覆蓋了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太平洋,并兩次穿越赤道,總航程超過60萬海里。科研人員乘“科學一號”在太平洋考察期間發現了“棉蘭老潛流”,改變了對太平洋西部邊界流動力學結構的傳統理解。在對中國大陸架的考察中,科研人員發現了中尺度渦“東海冷渦”,推動了對中國大陸架環流的研究。“科學一號”讓中國海洋科學考察從近海走向遠海。

       新世紀以來,海洋戰略地位提升,世界各國均以嶄新姿態擁抱海洋,全球正進入全面開發利用海洋的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在建設海洋強國的背景下,為提升我國海洋科技實力,2012年9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正式交付使用。

       排水量近5000噸的“科學”號配備了多種先進探測調查設備,可謂是“大洋移動實驗室”。依托“科學”號科考船及“發現”號ROV,海洋所率先構建了國際一流的深遠海綜合探測與研究體系,引領我國深海探測研究能力實現跨越發展。

       近年來,“科學”號先后開展了大洋環流系統與氣候變化,海洋動力過程與災害,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大洋生態系統與碳循環,洋中脊與大陸邊緣熱液系統及地球深部過程,深海海底油氣資源形成機理等海洋調查研究,取得了深海環境資源的系列新認知和新突破,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我國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強國夢想。

     

    聚合 組建海洋科考集團軍

     

       探秘大海的愿望是美好的,但過程卻充滿了艱辛與曲折。科學考察船調查作業海域遼闊、船舶建設運行費昂貴、科考資源有限……種種因素決定了必須要成立一支專業性強、管理規范的海洋科考船隊。

       “建設一支科學考察船隊,才能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海洋觀測,獲取全天候、長序列、連續實時的觀測數據。這樣才能提供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所必需的科學證據、國家安全海洋環境保障所必須的海洋環境信息,進而維護國家權益,保障國家安全,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推動海洋科學發展。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科學意義。”海洋所海洋科學考察船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刁新源說。

       于是,在中科院整體統籌協調下,依托海洋所,組建了一支由海洋所、南海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深海科學與工程所等為主共建的中科院海洋科學考察船隊,形成了從河口海岸、近海到深海大洋的全海域科學考察能力。

       該船隊以海洋科學考察船為核心平臺,青島、廣州、三亞(在建)岸基支撐保障平臺為基本保障基地,由相關單位聯動的網絡化管理模式,配套、協同建設和管理船舶、裝備、平臺、觀測任務和人才,實現科考資源“四統一”“三統籌”“雙閉環”運行機制。經過4年的發展,該海洋科學考察船隊已經建設成為一個公共大型科技創新平臺。

       目前,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共有9艘科考船,船舶排水量從幾十噸到近7000噸不等,調查海域從近海到大洋,從淺水到深海,可支撐海洋科學各領域的研究。

       有了“金剛鉆”,自然不愁“瓷器活”。

       刁新源說,過去的幾年中,在“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征、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等973項目、“深海拖曳探測及水下定位系統工程化技術研究”863重大項目以及“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等眾多項目的資助下,科學考察船隊采用了“統籌安排,協同研究”的科考資源統籌協調機制,支撐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近海環境演變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創新與關鍵技術的綜合交叉與系統集成、深海環境與戰略性資源探索的先導性研究、深潛科考作業裝備和深海礦產資源的探測與采集系統應用……這些成果中,都深深地烙下了中科院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的印記。

       首次實現專業人員的“班組式”作業,首次組織實施三地四船、三大河口區域的同步觀測任務……中科院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組建以來,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創新。

     

    協同 離不開精細化管理

     

       一艘艘科考船駛離港口,奔向未知的大海,除了“硬件”要過硬,“軟件”也要出類拔萃。

       作為公共大型科技創新平臺,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始終圍繞重點布局,以重大產出為導向,與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科技任務相銜接,綜合國際海洋調查最新發展趨勢及裝備自身使用規律,以最優化的資源配置和譜系化評估管理為依據,科學編制船舶、岸基輔助設施、重大調查裝備更新改造等船隊規劃,實現船隊的可持續發展。

       船隊還從組織模式、資源配置方式、人事制度和評價制度等多個維度入手,形成了一整套規范化、標準化、符合海洋科學考察需求和船舶運行特點的建設、運行和管理制度體系,在穩定經費支持下,遵循開放、規范、高效的運行模式,發揮一流系統支撐能力,得到我國乃至國際海洋科技界的充分認可。

       目前,依托科學考察船隊開展研發的科研人員近600人,其中院士4人,973首席科學家7人,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9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

       科研與科考隊伍實現深度融合,自然為船隊建設提供了人才隊伍保障。

       “未來,我們將扎實推進以支撐科研為宗旨的科考資源全過程閉環管理;不斷探索,建立上下聯動、責權利清晰、績效共擔的工作機制,尋求資源績效的最大化;建設高水平船舶、裝備運維、研發平臺;打造人才培養體系,持續不斷培養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互動,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國際一流的科學考察船管理運行平臺。”刁新源說。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20年8月刊 平臺)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九九九九|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久人妻去按摩店被黑人按中出|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99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最新露脸国产精品视频| 99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陈冠希|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永久在线| jazzjazz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亚精品一区三区免费|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制服|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 jizz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国产精品videossexohd|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pp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