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海洋建設成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巨大“藍色糧倉”,這是我國幾代海洋科學家的夢想。海洋所研究員楊紅生及其團隊就是引領的逐夢人。
數十年來,他們探索海洋生態牧場的構建原理,研發牧場建設的裝備設施,建立生物資源養護技術,構建“互聯網+生態牧場”生產體系。以山東萊州灣為代表的生態牧場建設進展迅速,如火如荼,實現了生物資源量倍增,有效修復了漁業水域環境,有力保障了海產品品質。
緣起:海洋農業 路在何方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開展對蝦增殖放流。80年代末,開始規模化增殖放流。2006年,國務院發布《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全國沿海各省市紛紛行動起來,積極組織開展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和人工魚礁建設。
“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沿海已從北到南建設了一系列以投放人工魚礁,增殖種植海草和海藻,底播增殖海參、鮑等海珍品,增殖放流魚、蝦、蟹和頭足類等為主要內容的‘海洋牧場’。”楊紅生介紹。
進入21世紀,楊紅生及其團隊開始了黃渤海主要典型海灣的實地調研。
他們發現,一方面捕撈船只急劇增加以及漁業捕撈的不規范,使得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許多物種早已無法形成漁汛。原先一網下去魚滿倉的盛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枉跑百里的空倉而歸。
另一方面,由于漁業裝備機械化水平低,養殖整體裝備和關鍵技術仍較為落后,海參、鮑魚等底播養殖生物存活率低且采捕難度大,仍然依靠人工采捕。在收獲季,海水寒冷刺骨,只有2℃~3℃,潛水員在十幾米甚至三四十米水深的昏暗海底作業,潛水衣里面僅穿一層薄棉衣御寒。潛水員極易罹患關節炎、減壓病。
“很明顯,傳統模式的海水養殖業已難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現狀的要求。海洋農業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呢?”楊紅生將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帶領團隊日復一日地思考著……
楊紅生選擇向前輩“請教”。當翻閱學習到海洋所前所長、我國海洋農業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的文章時,他發現了老一輩海洋人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海洋農牧化”的設想,提出在海洋中通過人工控制種植或養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和海洋中“牧場”的戰略構想。這時,他心中點亮了一片光——海洋牧場!
責任:科學規劃新牧場
楊紅生團隊始終踐行“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科技價值觀,堅持“三個面向”,堅持探索,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的創新發展。
2011年的冬天,團隊收到了來自萊州一家公司的邀請,希望雙方合作,共同建設先進的海洋牧場。團隊眾人興致勃勃地乘車來到了萊州的海邊,下車往前一看,卻看到前面一片坑坑洼洼的泥地。呈現在團隊眼前的,與其說是公司,不如說是工地——到處是在建的磚墻、施工的腳手架和運送石塊的卡車。
團隊當即向這家公司指出,如果無序盲目開發,可能對環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必須科學規劃,先做環境調查。
科學是嚴謹的,這一調查就是扎扎實實的半年。半年中,團隊對公司16萬畝海區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結果表明,符合建設條件。團隊隨即提出建立以“生態優先、陸海統籌、三產融合、四化同步、創新跨越”為核心理念的現代海洋牧場。
現代海洋牧場制定了相應的投礁策略,隨后運用旁掃聲吶探測、三錨定位法等技術手段將礁體按照規劃整齊有序地投放到海區。海區投礁建設的同時注重陸海統籌。
時光荏苒,轉眼快4年,當初泥濘的漁業公司早已搖身一變,成為功能完善、耳目一新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更令人歡欣鼓舞的是,2015年10月,這里作為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基地,迎來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的視察。汪洋副總理高度肯定了海洋牧場建設取得的成績,同時向楊紅生提出了 “養殖是否會影響環境”的疑問。
楊紅生鄭重解釋道,海洋牧場建設首先要體現生態優先原則,海洋牧場作為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其發展有賴于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必須重視生境修復和資源恢復,根據承載力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這是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因此,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可以兼顧環境與養殖,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贏。
聽完楊紅生的解釋,汪洋副總理放下心來并強調:深耕海洋,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海洋漁業發展之路。
團隊堅定了建設海洋生態牧場、打造生態“藍色糧倉”的發展目標。此后5年,團隊組織制定了山東省地方標準《海洋牧場建設規范》,出版了《海洋牧場構建原理與實踐》《海洋牧場監測與生物承載力評估》等海洋牧場相關專著。
創新:由海及岸 陸海統籌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改變資源保護和利用方式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的根本。
“我國海洋農業亟待第三次飛躍,向工程化、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邁進。”楊紅生明確表示,陸海聯動推進海岸帶生態農牧場新模式的研發和產業化,通過鹽堿地生態農場、灘涂生態農牧場和淺海生態牧場的“三場連通”建設,實現從“海洋牧場”到“海岸帶生態農牧場”的新跨越。
楊紅生團隊出版專著《海岸帶生態農牧場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亟待查明陸海生態連通性的影響機制和調控途徑;因地制宜地開展鹽堿地生態農場、灘涂生態農牧場和淺海生態牧場新設施、新技術的研發與集成應用,研發現代海岸帶生態農牧場環境保障與預警預報平臺,建成陸海聯動的現代化海岸帶生態農牧場。
此外,團隊創建了“科研院所+企業+合作社+漁戶”相結合的“澤潭模式”,降低了我國廣大漁民的養殖成本,減少了養殖風險,實現了漁民收入與企業發展同步提升、海域生態與產出效益同步改善,大幅提高了牧場生產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帶動了海島旅游、休閑漁業等相關產業的興起與發展。
楊紅生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在海洋牧場、深遠海智慧漁業、海上風電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波浪能等清潔能源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國民膳食結構、保護近海生態環境和促進能源結構調整、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將海洋牧場、深海智慧漁業與海上風電、波浪能發電、休閑旅游等清潔能源相結合,探索出“漁能融合”“漁旅融合”等發展新模式,可以實現清潔能源、休閑旅游、安全水產品等的同步高效產出,海洋科研、產業空間的同步拓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耕海牧洋的楊紅生團隊及其成果先后榮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10余項省部級獎勵,并入選“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科技成果”,創新支撐了我國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發展,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科學價值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