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腦疾病都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治療,亟需在基礎研究上能夠有所貢獻,做出早期診斷和干預方法。
5年前,“中國腦計劃”被正式提上籌劃日程,把如何診斷和治療重要腦疾病,包括幼年期自閉癥和智障、中年期抑郁癥和成癮、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作為重要組成部分。
而隨著基因編輯猴和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非人靈長類腦疾病模型的這一關鍵突破正在縮短攻克腦疾病診療手段的進程。
實現理想的大動物模型
腦疾病的藥物研發,過去幾十年進展非常緩慢,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例,失敗率是97%。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理想的大動物模型。
一直以來,研發腦疾病藥物用的都是傳統的小鼠模型,但小鼠和人相差甚遠。有些候選藥物對小鼠有效,但到了二期、三期臨床實驗才發現無效。為了動輒幾十億的研發經費,很多國際大制藥企業不愿再冒這樣的風險。
所以在十幾年前,中科院神經所就做了一個比較大膽的布局——開展以非人靈長類為主要腦疾病模式動物的研究。我們的初衷,是為了讓生理和大腦結構都與人更接近的獼猴成為理想的模式動物。
建立這一模式動物實驗平臺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攻克體細胞克隆猴技術。
體細胞克隆猴技術,是利用猴的體細胞復制出相同個體的過程。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在一年內產生一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減少個體間差異對實驗的干擾。這不僅能夠大大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也能更好地解決實驗動物的倫理問題。
2017年11月,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的成功誕生,正式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緊接著,我們又成功建立了世界首個遺傳背景一致且無嵌合現象的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過去,獼猴僅用來做藥物安全性和代謝過程的檢測,極少涉及藥效檢測,原因就在于它們并沒有攜帶疾病癥狀。現在有了疾病獼猴模型后,它們就可以廣泛用于檢測候選藥物和其他物理干預手段的療效,經過篩選后再進入人體臨床實驗,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批量化、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實現,將有助于縮短攻克腦疾病治療手段的研究進程。目前,我們的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建立各種腦疾病的基因編輯猴和克隆猴模型,并希望未來幾年內完成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主要腦疾病的獼猴模型。同時,我們也在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機構合作,開展創新藥物和物理治療手段的研發。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模式動物的獼猴將成為國家重要的生物戰略資源,但僅靠神經所現有平臺的規模遠不能支撐腦疾病模型的產業化。
事實上,中國獼猴養殖企業規模龐大,但美國公司收購了我們絕大多數生產的獼猴,他們甚至把國內的猴場都買了下來,用來進行各種臨床前實驗。
這一點讓我非常擔憂。在此,我也呼吁,國家必須嚴格管控獼猴出口,保持自身的戰略資源優勢。
廣譜腦認知功能檢測工具集的“零突破”
非人靈長類對腦疾病基礎研究的貢獻,除了成為疾病模型,還與腦認知功能的研究密切相關。過去,科學家對于人類如何產生視覺、思維、抉擇、意識、語言等高級腦認知功能的理解非常有限,而獼猴是最好的研究材料。
5年前,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創立時,我們就組建了靈長類研究團隊,它的目標之一就是利用對獼猴和人類的腦認知功能的基礎研究模式,研發出針對人類的可廣泛使用的認知功能檢測工具集。
目前,老百姓的健康檢查有個重大空白就是腦健康檢查,我們不知道一個人的運動系統、認知系統、記憶系統、情緒系統隨年齡的變化,怎樣才算是正常的變化、怎樣是異常,因為全世界都缺乏簡易、有效、廣譜的腦認知功能的檢測方法和標準。
已有的腦認知功能檢測和疾病診斷大多通過問卷的方式,而非心理物理的定量檢測方法,這就容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干擾。現在,我們的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第一代廣譜的腦功能定量檢測工具集,可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完成十幾項指標的定量測定,尤其是對大腦的認知功能進行全面“掃描”。
我們計劃5年內在上海市一些大醫院率先將這一工具廣泛融入常規體檢中的一個選項,進而開始采集10~15年的正常人群數據。長期跟蹤大批人群才能知道大腦各項認知功能的正態分布是什么、隨年齡如何變化,從而建立起腦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診斷標準。
除此以外,精準早期干預與康復治療認知工具集也正在研發之中。我相信數十年后,腦疾病尤其是精神類疾病,將不再用目前的各種腦疾病的標簽,如阿爾茨海默病、抑郁、精神分裂等等,這些標簽都不能真正精準地說明那一種腦功能的異常狀態。未來腦疾病都將以特定的腦功能的異常來定義,反映的是特定腦功能神經環路的異常。腦疾病的干預和治療也應針對異常的神經環路功能進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