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過得真快,一晃兒,已經離開長春應化所18年了。我是1983年到1986年在長春應化所讀碩士研究生,之后1986年到1989年繼續在所里讀博士。
我一來到長春應化所就被分配到13研究室,這也是知名的熱縮材料研究室。師從國內著名的熱收縮材料專家孫家珍先生。那時,正值所里承擔國家“七五”“八五”攻關項目。所以我們一邊學習,一邊參與科研。
作為“文革”后第一批統招大學生,我是幸運的。當時長春應化所青黃不接,所以我做碩士、博士期間,導師的鼓勵加上研究室的開放研究氣氛,在當時出國還是稀罕的年代,我就多次出國進修和參加學術會議, 極大地開拓了我的眼界。所以,我的多數研究論文就發表在國外期刊上。1994年當年發表并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量在全國個人排名第8位。這一時期,長春應化所也給我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1989年博士畢業后,1992年就被破格提升為副研究員。1994年提升為研究員,并享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在我做13研究室主任期間,整個研究室并入了中科院第一家上市公司:長春熱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熱縮材料的開發和研究。我在長春熱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歷任副總工程師和總經理。
我在長春應化所學習工作了17年,無論是自身的經歷,還是我周圍同學、同事的經歷,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從應化所訓練出來的研究生到工作崗位上手很快,能夠很快適應科研工作環境與節奏。特別是當年我的大學同學在高校做實驗還需要排隊,而在長春應化所各類實驗儀器數量多、質量好,都是研究生自己操作,掌握第一手資料。
我離開長春應化所到企業后,更加感受到在長春應化所打下的深厚科研根基。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是從事高分子輻射改性方面的研究, 目前從事的技術工作也是與此密切相關。我在研究所工作期間,就立志要做中國最好的輻射改性產品。經歷十幾年的磨礪,我們的產品80%銷售海外市場。現在已經走向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行業內的知名產品。在廣東,應化所有個很大的所友會。大家交流時都體會到,我們在長春應化所學習工作期間受到的良好的科研訓練、系統的學科教育,對于日后從事企業產品開發受益匪淺。長春應化所的研究生與其他高校畢業的學生橫向對比,差別很大。
除了科研水平外,與其他高校相比,我們在研究生期間待遇非常好,每月的補助基本就夠日常生活開銷了。完全不用去為生活操心,可以沉下心來專心做科研。
雖然我離開長春應化所已經18年,但我與長春應化所一直保持聯系。在科研管理上,近幾年長春應化所在做減法,這是值得肯定的。記得我在長春應化所時職工有1500多人,科研效率肯定沒有現在高。近幾年,長春應化所發表論文的水平也比以前大幅度提高。這是科研考核評價機制的引導作用。
長春應化所已經走過了輝煌的70年,希望長春應化所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為深圳市宏商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