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建材總院從1966年開始,不斷接受國家對火箭發射導流槽材料的配套研制任務,經過克服經驗空白、資料缺乏、歷史原因、任務艱巨等重重困難,突破一個又一個關鍵性技術難點,最終自行研發成功具有國際水平的低燒蝕率耐火混凝土導流槽,有效保障了我國太原、酒泉、西昌等衛星發射中心的各項發行任務。
1966年,國家將遠程導彈計劃啟動實施,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接受了導流槽材料的配套研制任務。在初期階段,通過研究發現當所選的材料,在高溫高速氣流沖刷下,能形成一層硅酸鹽粘性熔融體附面層時,就可以起到抗沖刷、耐燒蝕的作用。經過關鍵性突破,首次研發成功的材料,應用到酒泉基地工程過程中,建成后共執行大型運載火箭試車和發射試驗任務11次,衛星發射任務25次,發射衛星30顆,從未進行過修補,至今還完好無損,其燒蝕率統計值僅為0.06~0.09毫米/秒。
1972年,為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完成了導流井的建設(由馬世成進行現場指導施工);1979年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供貨并建造了導流槽。
總院代表我國自行研發的低燒蝕率耐火混凝土導流槽與前蘇聯的拜克努爾發射場、美國宇航局愛得華空軍基地魯曼山高推力試驗區、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的39號靶場等導流槽相比,具有工程簡化投資少的特點,且經久耐用,使用和維護費用低,幾乎無需修補,也沒有水系統的維護問題。為此,中國建材院和國防科工委共同于1988年申請并獲準專利。1990年低燒蝕率耐火混凝土導流槽材料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1992年由中國建材院負責起草的GJB1597—93《火箭發射臺導流槽用低燒蝕率耐火混凝土規范》國家軍用標準獲批準并實施。
1995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設計并建設大型雙面導流槽,對導流槽材料提出了新要求。中國建材院作為技術保障單位,順利研制出了一種既能保持材料的低燒蝕率、熱震穩定性和大氣耐久性,又能進行噴射施工的耐火噴射料,經神舟1號—10號和天宮1號運載火箭的順利發射,導流槽仍然完好,確保了航天任務的安全順利完成。
自1966年至今,三個衛星發射基地的導流槽材料已經分別運行了18~35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968年建立的導流槽,由于型號的更新而放棄不用了,但導流槽仍完好無損。
在此基礎上,從2007年至今,為配合海南工程亞熱帶地區和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的新要求,進行了導流槽材料的改進研究工作,海南大型火箭發射臺導流槽工程正在施工中。
一次又一次任務的順利完成,充分證明中國建材院研究成功的導流槽材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6年10月刊 案例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