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我曾經在第40個世界地球日作為代表發言,我們的家園正在承受著日益嚴重的資源枯竭與環境惡化的雙重壓力,人地矛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尖銳地迸發。我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解決資源、環境、災害問題只能立足地球,從深部尋找出路。已有的地球科學知識證明,揭開地球深部的奧秘,把視野延伸到深部,才能更加有效地尋找資源、優化環境、減輕災害。
只有進行深部探測,才能穿透地表,幫助我們認識地球內部構造,全面提升我國深部探測技術方法,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深部資源勘查、地質環境評價和自然災害預測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對地球的認知程度,從深層次推動我國從地質大國向地質強國的轉變。
中國已經比世界其他國家起步晚,我認為這件事還是應該早做。
在SinoProbe成立之初,我們設定了“兩網、兩區、四帶、多點”的總體部署。現在,深部探測第一階段已經結束,項目得到的收獲遠遠超過了預期。
我們完成了青藏高原、華南—中央造山帶、華北和東北等4條超長深地震反射剖面,在我國東部長江中下游和南嶺成礦帶開展的礦集區立體探測研究卓有成效。
我們自主研發的關鍵深部探測儀器設備獲得重大突破,建立了若干各具地質特色的探測試驗基地,為下一步開展地殼探測工程的組織實施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在探測方法上,除了傳統地球物理的電法、磁法和重力以及爆破地震等方法外,我們還開展了科學鉆探和地球化學探測等,獲取了大量實物樣品。
中國是一個地質大國,地質條件十分復雜,這既給我們的探測研究帶來諸多困難,但是又為我們進行地質理論和技術方法上的創新帶來機遇。
目前,我國地學界專家寄希望于我們,國外地學界的專家帶著羨慕的眼光關注著我們。我相信,憑借我國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區位優勢,在我國已獲得的科技成果、工作經驗和裝備水平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國外成功經驗,經過5年、8年或者10年的堅持,我國地球深部探測一定能夠后來居上,走在世界的前列!■
(李廷棟,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區域地質調查研究和地質編圖工作。)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4年10月刊 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