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江西贛南地區,有一處風景獨特的區域,因其喀斯特地貌與丹霞地貌而聞名,更因其豐富的礦藏儲備令地質專家仰視。
它橫跨揚子、華夏兩個板塊,位于中生代歐亞大陸板塊構造巖漿活動帶的華南陸塊中部,多次的造山運動,讓這里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是有色、稀有、稀土、放射性礦產的重要成礦遠景區帶。
它,就是南嶺。
早在1907年,人們就在這里發現了中國的第一個鎢礦——西華山鎢礦床。7年后,南嶺讓中國正式翻開了鎢礦開采歷史的扉頁。
然而隨著過度開發,和人們對南嶺深部礦藏的認識不足,很快導致贛南乃至全國鎢業面臨著隱憂——贛南已探明的鎢礦資源儲量正在逐步枯竭。在位于南嶺成礦帶東段的大余縣,曾有著“世界鎢都”之稱。然而,《大余縣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明確寫道,現有鎢礦可開采利用僅剩6.16萬噸,開采年限不足10年。
怎么辦?唯有繼續探尋南嶺深部,才有可能找到更多的礦脈。
2008年,SinoProbe項目組成立后,將南嶺劃歸為礦集區探查的重點區域。SinoProbe-03-01和03課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的帶領下,以南嶺成礦帶4個礦集區、3個礦田、5個典型礦床為重點,深入剖析了南嶺東段、中段和西段不同地殼結構地區區域成礦構造背景、演化歷史和成礦規律,開展了深部預測,對重點礦區和騎田嶺大剖面開展了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聯合的多學科、多方法的深部探測試驗工作。
2012年6月,南嶺礦集區在項目組的不懈努力下,刷新了自己鉆探深度的紀錄,深入地下3000米,了解礦集區的深部地質特征及成礦環境。
這次下探幫助課題組了解南嶺成礦帶不同地段區域成礦條件和地殼演化歷史,為礦集區、礦田深部探測及找礦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據,并將深部探測過程中獲得的綜合信息和成礦規律相結合,圈定了11個找礦遠景區。
更難能可貴的是,對南嶺地區的“深入”了解,不僅為尋找礦藏的“第二空間”提供了依據,揭示了深部厚大鎢鉬鉍礦體和新的礦化類型,驗證了“五層樓+地下室”鎢礦找礦模式,更為贛南革命老區“振興蘇區”的發展計劃提供資源保障的技術支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4年10月刊 現場)